xpj777000入口

用电用户 | 供应商 | 求职者 |  传播者 |  繁体中文 |  English

持续优化研发投入 加速培育科技龙头企业
研发投入全球2500强我国企业分析

信息来源:xpj777000入口报  发布时间2023-04-28

  主要国家和地区上榜研发投资全球2500强企业情况

  主要国家和地区上榜企业户均研发投入情况

 

  基于企业公开财报,欧盟委员会近期发布了《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披露全球2500家企业2021年度研发投入情况。我国762家企业(含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78家)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合计研发投入占比达20.2%。上榜数量虽不少,却也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仍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多方合力,持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

  我国上榜企业情况对比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国大企业和全球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差异,特开展对标,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球大企业研发投入继续保持“一超三强”局面。美国以822家企业名列榜首(占2500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比重40.2%),中国762家(含台湾84家)(占比20.2%)、欧盟361家(占比17.6%)、日本233家(占比10.4%)分列二至四位,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8.4%。

  二、我国上榜企业排名靠前的相对不多。研发投入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仅有华为1家,居全球第四,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研发投入总和的10.0%(美国占6席,其余3家分别来自韩国、德国、瑞士);排名前100的企业中,中国也只有16家(美国38家、欧洲24家、日本12家);排名前200名的区间内,中国有35家(美国有79家、日本26家、德国15家);排名前500名的企业中,中国有113家(含台湾16家);501—1000名中,中国有129家(含台湾9家);1001—2500名中,中国有520家(含台湾59家),上榜企业数量占中国上榜企业总数的68.2%,这说明,我国绝对多数企业位于1000名以后。

  三、我国户均研发投入数额和强度还不够高。中国上榜企业户均研发投入2.9亿欧元,远低于美国5.3亿欧元、欧盟5.3亿欧元和日本4.9亿欧元。中国上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上榜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值)为3.6%,低于美国的7.9%、欧盟的4.0%、日本的4.0%,也低于所有上榜企业的4.7%。传统工业、建筑和材料、能源、航空航天和国防等行业略高于同行业企业;但生物和健康产业、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产、ICT服务、汽车及运输、化学、金融等多个高技术行业均低于同行业企业。例如,大健康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顶尖科技领域必争之地,这一领域内的中国上榜企业92家,在该领域研发投入仅占总投入的5.9%,远低于美国的52.6%、欧盟的16.4%。

  四、我国研发投入领域与全球总体情况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全球来看,ICT产品、大健康、ICT服务、汽车和运输业等四个行业是全球研发的主要拉动力,贡献了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的77.8%,其中ICT产品22.6%,大健康21.5%,ICT服务19.8%,汽车和运输业13.9%。我国前四大研发投入领域是ICT产品、ICT服务、建筑、工业,合计占比为67.3%,其中ICT产品26.6%、ICT服务17.7%、建筑12.6%、工业10.4%。

  五、我国中央企业研发投入排名靠前,但研发投入强度距离全球企业平均水平还有差距。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共有78家上榜,11家进入前200名;上榜央企平均研发投入为38.5亿元,研发投入合计为3006亿元,占比中国上榜企业总研发投入的20.1%(不含台湾);上榜央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1.8%,明显低于榜单中所有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4.7%);上榜前200名央企分布于6个不同行业,包括建筑和建材(5家)、一般工业(1家)、油气生产商(2家)、工业工程(1家)、钢铁(1家)、移动通信(1家)。

  对我国企业优化研发投入的建议

  相比美国ICT产品和服务、军工航空航天、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大健康科技等五个最为核心的优势产业,中国企业在前四个领域都有种子选手,有世界500强企业,唯独在大健康领域缺乏重量级选手,中国的恒瑞医药、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企业体量都还太。胧澜500强差距较大。头部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不高,叠加中国研发投入增长率全球最高,研发投入增长潜力较大,加速培育科技龙头企业仍是重中之重。

  一、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提升重点领域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但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推动中央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是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制药和生物技术、汽车、化工、ICT产品和ICT服务等高技术行业。同时,中央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更加要打造成为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打造多主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格局。基础研究是源头创新,需将研发投入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倾斜,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比例。支持中央企业产学研合作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延伸,促进高校、科研机构提升研发效率,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加快具有较大经济社会价值的知识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出质量。

  三、辩证看待研发投入强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企业发展阶段、科技管理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战略等要素都对研发投入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应客观全面看待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是手段不是目的,抛开产出效率和创新体系,片面追求研发投入强度即是舍本逐末,可能会陷入“为投入而投入”的陷阱,容易导致盲目投入、“伪投入”行为。相比于研发投入强度,更重要的是注重创新体系的建立,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升效率。

  四、优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方式。支持政府主导、中央企业牵头,联合其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针对“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继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民企,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中国研发经费使用过程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其他日常性支出占据较高比例。建议适度提高人员费用比例,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导入“英雄不问出处”等适应创新工作特点的创新文化,让真正的高精尖人才能够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徐璐杨 夏振来 胡勇 杨丽 李三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企业管理研究所)

xpj777000入口(中国)科技有限公司